爱看书吧

爱看书吧 > 其他小说 > 工科生的华娱TXT免费 > 正文 第419章 对民乐和民乐团的讨论

本站最新域名:m.akshu88.com
老域名即将停用!

正文 第419章 对民乐和民乐团的讨论(第2页/共2页)

>
    音乐这东西真的讲究个顺其自然,你得符合时代,硬生生地推广是没啥用的。

    除非哪天出来个天才,写出一些惊世骇俗,足以传世的曲子出来,这样民乐才能真的发扬光大,还不能只是一个人,而是得像当年的欧洲一样,出现一群这样的人物才行。

    loadAdv(7,3);

    但问题是,即便是西方,现在也没有那样肥沃的土壤了,很久都没出什么真正的大师了。

    但随着电影配乐、游戏配乐的兴起,让交响乐又一次有了新的应用,于是很多的新交响乐诞生了,在网络上广受好评。

    其实,继续走小而美的道路,可能更适合民乐的发展。后来王晓京搞的女子十二乐坊,虽然有擦边球的嫌疑,但那种简化的民乐配置可能真的更适合新时代民乐的推广。

    最早的民乐团开始于二十年代,一些民国的民乐高手们仿照西方交响乐团的编制而成立的,最开始大概也就是一二十人,最多二三十人的编制,现在都弄出上百人的大队伍了。

    这种东西吧,国家为主体,搞几只没啥问题,就好像做科研探索一样,总要有人去玩一些不一样的东西,没准哪天就出个天才呢,但真的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去推广。

    而其他的交给市场就好了,老百姓认可,自然会有人买票去听,自然有人会学会搞,根本用不着费劲去推广。

    所以,王旭不是觉得这玩意完全没必要搞,而是最好不要上赶着去搞,国家出钱维持一些民族乐团就足够了,大力推广大可不必。

    这一次,王旭没有藏着掖着的,和金教授一边喝着茶,抽着烟,一边闲聊着自己的观点,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观点,官面上可从来没有过这些说法。

    后世,各地民乐团其实也都还活着,但绝大部分也就是活着,国家出钱养着,没那么风光罢了。大多是接各种文旅项目的活,还不如抖音上弹古筝的小姐姐受欢迎。

    反正穿上一身汉服,在舞台上那么一顿演奏,离远了都听不清楚的,好不好什么的根本没人在意,要的就是那么个意思就行了。

    华夏有没有新民乐?当然有了,你看很多的电影配乐、游戏配乐中出现了大量的笙、管、笛、箫、琴、筝、唢呐、二胡甚至马头琴冬不拉什么都有。

    一种乐器,充分发挥他的音色,作出最优美的曲子,至于伴奏什么的,什么协调,什么好听,用什么就是了,完全没必要非要为了民族而民族,作配乐的更是什么用的熟就用什么。

    所以,即便是新民乐配乐,民乐团本身最多也就是当个背景音乐,烘托气氛用的,甚至绝大部分其实还是用的交响乐队做的伴奏。

    即便到了后世,大部分的民乐团的表演也多半都是赠票,没什么人看。人们愿意花钱去姑苏听评弹,去帝都听京戏,去长安听秦腔,但还真没什么人愿意花钱去听民乐团的。

    底层民众听不懂,下层人民听不起,中产阶级听不来,富裕阶层听不惯,除了民乐团自己,真心没什么人听那东西。

    倒是一些独奏大师,颇有市场,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民乐团的创立这件事并不成功,也许哪天出几个天才,能把这玩意发扬光大吧,反正王旭是不看好的。

    而那些后世广受好评的民乐,几乎都是独奏,这就是人们自主地选择了这样的音乐,你说人们自己都选择了,他们可能会过得不好吗。

    后世笛子爱好者,古筝爱好者,唢呐爱好者可以说车载斗量,比喜欢小号小提琴萨克斯的还多呢,这还用王旭去帮忙?人家自己过得很开心好吧。

    金教授听得很认真,也时不时地打断王旭,甚至和王旭还有所争执,但王旭本来就是自己的观点,这玩意又没啥某某正确的说法,畅所欲言呗。

    至于现在找些活路,其实这不仅仅是民乐团的问题,也不是所谓民乐教育的问题,归根结底是国家实力的问题,穷啊,能维持就已经不错了,求发展本来就是个伪命题。

    民乐团不好过,其实交响乐团就好过啦?还不是一个样,这两年交响乐团的人出国跑路的不在少数,而且有不少转换思路,去酒吧什么的各种地方伴奏啥的,还能混个温饱。

    九十年代正是一切向西方看,自然没搞民乐的什么事,他们又不会出去吹白事挣外快,自然显得有些穷困潦倒。

    但即便王旭把女子十二乐坊搞起来,大部分的搞民乐还是该咋样咋样,而且,恐怕反对声音最激烈的还是他们。

    他其实经常在自己的配器中使用民族乐器,金教授就想当然地认为王旭对民乐改革很有想法,没想到得到了这么一个看法,和他最初的想法大相径庭。

    不过,他倒是也没那么着急了,他自己也觉得民乐有些自己把自己玩飘了的感觉,或许应该从教育本身的改革做起,不要一味地想着去整什么民乐团。

    吹笛子的搞好笛子,吹唢呐的搞好唢呐,就像王旭说的,这些乐器本身独特的音色,总是要在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的。

    王旭前些日子整出了《大敦煌》系列歌曲,好几首歌,大量使用了西北少数民族乐器,很好地呈现了那种西北荒原的苍凉气势,但他也没拒绝使用架子鼓,吉他之类的现代乐器,乐器似乎就是为音色而服务的。

    并没有刻意地使用民乐,走的甚至还是流行加摇滚的路子,但就是让人一听就知道那是华夏的西北,那股子沙子味一开口就能让人感受到。

    根据音色,创作一些独奏曲目,创作一些能够让这种音色发扬光大的曲子,这才是民乐该走的路,而不是东施效颦的非要去学西洋乐,搞什么民乐团。

    哪怕是多几首红事曲子,白事曲子,都是对老百姓的贡献不是。

    或许这才是未来音乐学院应该重点培养与发展的方向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(明天见)

    (本章完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